Sunday, October 7, 2007

不与“严肃”并列,仍叫孟忽悠,答zm

  (【】内为原话。)

  首先寻正对“老师”这一称谓敬谢不敏,其次跟我讨论问题也用不着用敬语,
一看你这谦虚的态度,寻正下笔就为难,说重了,则不仁,说轻了,则不智。孟
子引用子贡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我没有考证的功底,孟
子爱乱编造名人名言与瞎编故事,姑且信之,但这儒家的要求对我来说高了点,
我年青时与孟子差不多,书读不透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读上两
遍就厌烦了,从来不是好学生;我也好为人师,但要教不倦,几乎不可能,对不
喜欢思考的学生,我从来就不喜欢代人思考。

  太蔟说思想的交锋会“代人而亡”的,讲的就是一个踏实的道理,真理只有
一个版本,争议是有排它性的,你反对我们的意见,要么你对,要么我们对,谦
和与谦让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打太极拳,练劈空掌,都对不住新语丝的观众。不
过既然你已经下场了,还左掌击寻正,右脚踢太蔟,寻正也就只好在此“不倦”
地“教”你一下了。

  首先语言与文字是一个密不分的体系,就象寻正二字是我的笔名一样,你称
我为寻老师,那就不妥了,因为我不姓寻,以前自称寻爷,那是讽刺“毛爷”二
字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有意义。语言肯定产生在文字之前,但文字一旦产
生,就对语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文字有两种形式,象形
与编码,象形者,源于图画,生活中事物象什么,书写中就画什么,这图画加以
简化,就形成了汉字;其次就是用基本的字元素,通过排列组合产生字,二者谁
更优劣,稍有数学常识的人就会知道。你写的文章多半是电子文本交新语丝发表,
要是手写的,恐怕没人愿意帮你打字,好了,这电子文本到最低层,就是由0和1
构成的,这就称为编码,英文26个字母,可以组成无穷多个字,这就是编码语言,
或者叫编码文字。编码文字不受字数限制,而象形文字就不行,不同的图形,最
终可能简化成同一形状,所以汉字多歧义,尤其是古代汉字,由同一个字或词代
表多种意义,就会降低语言的精确度。编码的语言也会存在歧义现象,但那种歧
义却不是由象形而产生的,是事物本身存在的歧义,象形容易把本身不相关的事
物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的思维习惯就容易把事物,概念模糊化,最终达到我所
说的忽悠思维的境界。

  忽悠思维有三大特点,第一是文字游戏,测字、算命、字谜、对对子等,第
二是概念游戏,你所提的公孙龙与惠施的那一套诡辩术属于此类,第三则是模糊
思维,也就是我重点批判孟子式的忽悠天下,卫生部有些官员常用的忽悠特技。
第一二类的忽悠大家都知道是忽悠,而第三类的忽悠,常常借了哲学的名义,戴
上“子、家、豪、圣”等称号,在我看来,无非是皇帝的新装,经不得审视,之
所以把孟轲抓来亮相,就因为他是这忽悠功的集大成者,还在不停地借“新儒”,
“假儒”,“读经”,“东方哲学”等虎皮大旗危害大众思维,还在语文课本中
危害新一代。我认为把他称为孟忽悠非常贴切,符合我文章的大义,对此我是非
常严肃的,跟从前一样,我还是认为我的这一篇文章要看得懂,就不能边看电视
边浏览它的。

  太蔟立了一个大命题,那就是哲学在有科学取代以后是垃圾,对这一个大命
题他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如果我们用一盘棋来作比喻,他布了一个局,这个局的
胜负就在于你能否推翻他的大命题,你就不能抓住一子得失而得意地宣称胜利,
因为你不是裁判,而往往一子得失对大局无碍,你执着于边角,就难以看见局势,
往往连边角是否守住了都判断不清。你对太蔟的发招我就不多说了,看看你对我
的文章的理解罢。

  【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彻底推翻这种荒唐的观点。莎翁名作《威尼斯商人》
中有一个片断,说一定要割去谁身上的多少肉,法官说好,但是按照条约你只能
割去这些肉,却不能流下一滴血,否则就怎么怎么样,结果正义得到了伸张,这
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故事。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字游戏、语言圈套吗?】

  我说过其它语言不可以忽悠的吗?我还专门给你指出了英文中忽悠一词咋拼
写的,就在说忽悠不是中文特殊现象,只是中文“易于忽悠”而已,这是一个反
证可以推翻的吗?

  【据我浅薄的科学素养,也好像听说过许多数学、物理上的理论都是建立在
一个至今仍未证明的假设上的,比如数学中有许多公理,比如相对论的一个前提
好像就是假定光速在所有运动状态下都一样,它们的道理也不见得“就虚了”,
请问这是什么样的“基本的逻辑思维”?】

  在这儿必须给你补点科普、逻辑、与文字知识,假设与求证是科学推断中常
用方法,你一看到“假”字就发神经,这而这个“假”字与我所说的前提“假”
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解到了我年说的汉字易于忽悠了罢?

  我所说的前提“假”,指孟子用于归纳道理的事例与前提是“假”的,不真
实的,所以道理没有根基。“假设”是一个词,不能分成“假”和“设”,假设
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求证要么用逻辑加以证实与证误,要么用事实加以肯定
与否认,结果就只有一种状态,要么真,要么假,当然也可以继续存疑。孟子的
假,就在于编造事实以适应他的道理,所以道理是虚的,“虚”的意思指没有意
义,白话叫屁话,并不一定指道理不是真实的,孟子的道理要么是假的,要么是
如此显而易见,所以我叫他孟忽悠。

  【不管怎样,我喝了这么多年的牛奶,却从未想过“牛喝的奶,才叫牛奶”,
不论根据日常经验还是汉语的组词规则都不可能这样想,恐怕这也只是寻老师一
个人的逻辑吧】

  牛奶者,奶产于牛也,羊奶者,奶产于羊也,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你说牛奶
谁喝?羊奶谁喝?你多半没有方舟子的功底,说不定可能在种族共生关系中给我
找得出这么一个特例,即一个种族用奶喂养它族幼小,你这日常经验与孟子随意
编造有得一比。汉语的组词规则?不要想当然了,语言约定俗成,有一定规律,
但也不是处处遵崇那些规律的,当然更不是你想编就编的。去林忽悠那儿讨点经
再来罢。

  【况且寻正老师一上来就用秦灭六国为例,说“秦军的强大,就在于不忽悠
了,六国的灭亡,就在于忽悠惯了”,这里的逻辑大大有问题。既然大家都说汉
语,为什么一个突然就“不忽悠了”,另外一个却是“忽悠惯了”?可见其中绝
不是汉语的问题。倘若真的如寻老师所说是汉语的问题,那么您的这篇文章也用
的汉语,可不可以说您也是在“忽悠”?】

  你的逻辑功力不是一般的差,我说过了汉语一定会忽悠的吗?秦和六国差别
在什么地方?商殃改革,明法定典,凡事认真,这就我所说的不忽悠了,六国也
改革,总是屁话一堆,实事少干,当官的在后面叫嚣,让士兵在前面卖命,所以
叫忽悠惯了,两军相遇,认真的打得不认真的又惨又瓜,跟以色列大战中东一样。
我开篇指出忽悠的后果而已。汉语易于忽悠,所以大家要特别当心,不要无意地
去忽悠别人,也不要易于被忽悠。所有的忽悠,不论是汉语的,还是其它语言的,
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最终都会被揭穿的,多读读新语丝,你就明白了。

  仿照你的逻辑,给你出一道判断题,请问以下这一段话是忽悠么?

  大家都吃阿双气雄丸(一种虚拟的中药,可替代为任何中药),一群人20%
都病好了,30%都没事,只有50%出了点小问题。可见其中绝不是阿双气雄丸有什
么副作用。倘若真的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阿双气雄丸有很大的副作用,那我为什
么吃了没事呢?

  【近日寻正、太蔟二位老师接连发表批评哲学的文章,哲学究竟有用没用,
我的水平有限,一时也难以判断,只是觉得二位老师的文章不够严肃,对于这样
一个大问题,采用这样不负责任甚至有些轻佻的文笔来处理,难逃误导之嫌。】

  好了,你这段话表面上看来好懂,实则忽悠得我头晕,如果是外国人,缺乏
国人语意背景,定难以捉摸你想说的是什么。寻正年少不懂事的时候,没少被人
教训不“严肃”,如果把这“严肃”二字翻译成英文的“认真”,显然牛头不对
马嘴,因为太蔟敢于立这样一个大命题,寻正敢于责骂千万人的偶像,就在于我
们较真!回顾儿时老师的责骂,我想你无非用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叫我们不要太
过分了,要留有余地不是,否则就“难逃误导之嫌”!对不起,你这份看似中肯
的建议,明显不对我们的路子,我们可不是“误”导,而是要定向地把人导向我
们认为是正确的道理上来,所以恐怕与你所谓的那份“严肃” 是终身无缘了。

  后记:要认真为孟子辩护,不妨读读孟子,消化一点他的道理,再来维护他
的道理,认真指出寻正批评的不对来,或者全面阐述他的正确性来,求情是没有
用的,只有你证明了他不忽悠,才可以叫我住口不叫他孟忽悠,否则即使我叫他
孟子,也决无半点敬意。孟夫子天上有灵,不妨投梦叫徒子徒孙从此认真了罢,
那时我也可以不叫他孟忽悠!

No comments: